地球一小时丨保护地球,不止一时
地球一小时
Earth Hour
2022.3.26 20:30
1
“地球一小时”是什么?
Earth Hour(地球一小时)是WWF(世界自然基金会)向全球发出的一项倡议:呼吁个人、社区、企业和政府在每年三月最后一个星期六20:30-21:30期间熄灯一小时,以此来激发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。
首次“地球一小时”
2007年3月31日晚8:30,“地球一小时”行动首次在澳大利亚悉尼市倡导。当晚,悉尼超过220万户的家庭和企业关闭电灯和电器一小时,节省下来的电足够20万台电视机用1小时,5万辆车跑1小时,节能效果显著。很多参与的市民反映,当晚看到的星星比平时多了几倍。此后,“地球一小时”行动迅速席卷全球 。
中国首次“地球一小时”
2009年,“中国电谷”保定市成为首个官宣加入“地球一小时”的中国内地城市。随后,北京、上海、大连、南京、南昌、杭州、长沙、长春、香港、澳门、台北等城市也纷纷加入,共同创造这个美丽的“黑暗时刻”。2009年,李冰冰成为“地球一小时”中国区推广大使,翌年与大熊猫“美兰”一起成为“地球一小时”全球活动推广大使,崔健和李宇春也成为中国活动推广大使。
“地球一小时”之后
随手关灯,不浪费电力资源
日常生活中,由于疏忽大意或觉得麻烦,很多人常常忘记关灯或关闭电源。而我们生活中用的电,60%依靠燃烧煤炭。燃烧煤炭不仅消耗地球资源,还会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、二氧化硫、二氧化氮和粉尘,严重污染环境。养成随手关灯、关电源的小习惯,既能省电,又能保护自然资源。
垃圾分类,让垃圾变资源
生活垃圾如果不科学处理,可能会对大气、土壤、水体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;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,也会产生有毒物质危害居民健康。垃圾是“放错了位置的资源”,垃圾分类能让这些“资源”真正被有效地利用。垃圾分类的推广是个循序渐进的漫长过程,但只要从现在做起、从每个人做起,就为时不晚。
绿色低碳,从身边小事做起
日常生活中,每个人的衣食住行,都会直接或间接留下“碳足迹”。例如坐飞机旅行、开车出行等,都会产生相应的碳排放。相比于企业,每个人的碳排放量虽然小,汇聚起来却也不容小觑。因此,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,能尽量减少能源的消费和碳的排放,比如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、使用环保节能家电等,养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,就能通过自己的方式,为减排做出贡献。
节约用水,从点滴做起
一个滴水的水龙头,一天会浪费1至6升的水,一个漏水的马桶,一天可能浪费3至25升水。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、用之不竭。我国是世界上13个最为贫水的国家之一,虽然淡水资源总量名列世界第四位,但人均水资源量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/4,且分布很不均衡。节约用水既是一件小事,又并非一件小事。对于个人来说,节约用水,可以从生活的细微点滴入手,如淘米水留着浇花、洗澡淋浴不要太长时间、洗手涂肥皂的时候关掉水龙头等。
少用塑料袋、一次性用品
塑料袋对土壤的污染不言而喻,我们应减少塑料袋的使用,出门常备布兜或可重复利用的购物袋。同时,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碗、筷、杯子等。